金柑金棗皆非橘

金柑是早先年很常見的芸香科果實,常被加工醃漬做成蜜餞,名為金棗,而臺灣又因宜蘭全年多雨加上排水良好,金棗糕便成了宜蘭名產之一。金柑與各種常見的柑橘類雖然同屬芸香科,但各種柑橘水果為柑橘屬,金柑後被分為金柑屬,兩者間還是存在有微小差異,而別名中的棗字,多少也說明了在外觀上的特徵區隔。金柑除了個頭明顯較小,外觀也常呈現長橢圓形,相較於入藥的柑橘類水果以圓形為主,金柑除了芸香科作用在胃的物性特質之外,更多加了一點火性。同樣個頭較小,枳實因為在枝頭上可年復一年回青再熟,落果較慢,故入藥時對胃氣的影響,尚有些許和緩的餘地,但金柑若做鮮食,則力道過猛,故早年先民多僅將其做糖漬蜜餞食用,藉大量甘味調理,緩解其性,明顯少有鮮食的習慣。金柑因為個頭小,皮厚,所以多整個食用,原本氣味也偏苦澀。加工時則先充分鹽漬,再加上大量清水漂洗多次,利用鹽與清水的水性破除火性味苦後再煮沸,以殺青工序,和緩金柑原本的破瀉力道,食感也變得較好入口。正因為金柑個用,安心、安全的友善種植環境更為重要,也更不宜以慣行農法種植。唯物性峻猛,精緻而加工得宜的食品可得利於炮製之功,享金柑開提運化之效,又可免破瀉太過之弊,值得吾人重新審思古法炮製的深意。


★★★讀者必須遵守法令與識禮節,並依循本社團指定之創用CC授權條款。本授權條款允許使用者重製、散布、傳輸著作,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,亦不得修改該著作。使用時必須按照著作人指定的方式表彰其姓名。★★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