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麼時候給副食品,副食品要給什麼?這個可能是一個在現代的育幼資訊中,經常被提出來討論的話題。對我來說,這個話題之所以會搞得這麼複雜,理由大概有:
1.現代社會的家長投入育兒的時間與心力越來越有限,特別希望尋求「方便」的方法。
2.相關廠商大量的投入行銷預算,贊助許多學術報告來為其背書,極積把產業的餅做大。
兩者一拍即合,彼此交互滿足需求和供給,因而形成一個龐大的產業和言論風潮。父母為了找到「方便」,有了「學術報告」的背書,卻失去戒心,忽略了其可能為「有背景、有方向性」的實況,誤信了廠商無孔不入的宣傳。「方便」成了摧毀父母堅持自然方式育兒的有力切入點,讓其他並沒有如此需求的父母,也被複雜的資訊和來自親友的各種善意提醒,給搞得不知所措。
「副食品」的諸多相關議題,我認為在多數的情況下,很可能根本就是一個偽議題,例如像是:有的報告指出,「太晚吃副食品反而增加過敏與氣喘機率」,卻刻意淡化了「受實驗嬰幼兒只吃平均一點八個月時間的純母乳」這項致命的因素,在各種話術的操作,「醫師的專業建議」之下,再碰上因為許多理由,促成很多現代的嬰幼兒可能長時間使用配方奶,這樣的話術自然就和多數消費者的生活體驗吻合。這些在「學術報告」之中不說的陷阱,「醫師的專業建議」背後的真正理由,父母們要能夠維持清明的心智來分析真真假假的資訊,真的實屬不易。尤其是「醫師推薦」這件事,從一位真正的良心醫師的逝世,引起了社會莫大的回響,便可以得知:良心,這有多麼難得!
就像孩子哪時候會爬、會說話,每家的孩子都不一樣,在一個很寬廣的範圍之中,都算正常,所以,如果要以單一的時程來「規定」副食品開始使用的時機,這其實並不近於中醫所強調的「尊重個體差異」的精神,看起來也非常的違背科學精神。我們只能建議:
1.在時機上:「不心急」
有「進度表」而無「時間表」。若是沒有特別的需求,讓孩子自然的在開始長牙的前後,以喝一些米漿粥開始,漸近式的離乳,就可以了。
內經記載,「齒為骨餘」,孩子透過母乳攝取到許多均衡而高濃縮的津液,能夠有餘至生齒,孩子的脾胃才可以從腎裡得到足夠的津液,上升至胃裡,輕鬆的消化副食品。
2.在內容上:「不貪多」
只要在母親的泌乳狀況不甚理想的時候,從嬰兒新生的第一天起,其實就可以用米漿粥來做為輔助,甚至暫時性的做為全部的飲食內容,完全只吃米漿粥,都可以。
人類是以米麵「主食」佔一餐的最高比重,並非以各種「營養價值高」的食材為主。讓幼兒單獨使用主食,習慣以主食為重,完全符合「建立中焦」的精神,以及人類攝食的正常邏輯。
米漿粥是一種非常沒有商機的食品,任何人在自己家中,都可以用各種自己順手的廚具,以米和水做出來。米漿粥也是一種非常親和脾胃的食品,只要是能夠自然進食的人類,都可以使用,這當然也包含了胃腸機能還不太成熟的嬰幼兒,消化機能正常的成人,以及胃腸略有不適的病人。米漿粥並不是一種營養價值最高的食品,但是,單純的太極米漿粥,絕對是數一數二,最能被胃腸徹底吸收的食品之一。
太極米漿粥的唯一弱點,大概就是:比起五花八門的現成罐頭,花錢就買得到,隨時一開即食,他算不上是最「方便」、「豪華」的食物,如此而已吧。
米漿粥的做法參考之一:
http://www.vitacillin.com/2013/01/18/63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