節錄一封回覆大陸執業中醫的信
李兄:
醫術的精進,這的確是急躁不得的。
多研讀一天,自然就有一天的功力。這是我自己這幾年讀書的心得。
李兄是有心人,我相信只要繼續秉持著「對得起病人」的心,
總是能夠在醫術上,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路。
以我自己的心得來說,目前讀三經(傷寒,本經,內經),
感覺到了像是在練武學內功的狀態。
有時只是一個俯仰之間,突然就能貫通數條進退法則於一理之間,
那種進步是內化之後再自動如泉水般湧出的,擋都擋不住。
希望李兄也能很快就體驗到這種讀書上的快樂。
李兄傳來的網站(http://lbzshl.blog.163.com/blog/),我稍微看了一下。
雖然尚未完全讀遍,但是就我讀到的內容而言,我覺得,
仲景的醫理,並非在刻意堅持數術的原則之下所編寫的。
例如,三陽三陰,就像我曾說過的,少陽厥陰成對,這是「陰陽界面」,
一刀畫分陽陰兩界於一線之間。
漫漫長夜的盡頭是厥陰,而厥陰之後的少陽,正是新的一天的開始。
人體的氣的流向,也正如三陽三陰編寫順序一致,
由太陰→少陽→陽明→太陽→厥陰→少陰,而復歸太陰,只是流向相反而已。
進退之間,條理一致而分明。
我常說,學醫的重點之一,在於「身體感」。
若習醫者未能將條文與自己的身體感結合為一,而只是把條文死背起來,
再隨意組合排列,自以為又成一理,以「前無古人」而竊喜,
這樣學來,終難大成。
讀書至今,連見到古人如葉天士、傅青主所立之方、理,
都不免失笑,責其不明究理。
放眼當今世人,雖然多聰明能人,但是其造詣又豈能到明、清醫家於百分之一?
而明、清的醫理衰敗,又豈餘先秦、兩漢大成時期,仲景、扁鵲的萬分之一?
學醫是自我精進內化的過程,本來也無需與他人相比。
條文排列組合無盡,新創異說,自然容易。
但是
天地運行法則只有一種,要能參透,必先力行。
此謂,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也。
願共勉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