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生「水泡」諸問題的分析與解明

皮膚上產生「水泡」,是一個直觀上可以察知的現象。對於中醫來說,可以朝內、外因的方向做分析,對於西醫來說,可以用病毒、病菌感染,或是燒燙傷、磨擦等高溫因素,或者自體免疫反應等來歸類,不一而足。就直觀上來看,針對各種不同的成因,似乎應該要各自建立一套處理的辦法,分門別類的來處置,一藥對一病,看起來才合理。西醫的成因分類手法,又比中醫要來得厲害、細膩很多。大量的不同成因,一字排開,看起來對於解決手法的高明程度,似乎也比較「可信」。

人體不同於其他單純物質,是一種生物。在此,容我又再一次的提醒各位朋友,這一句對於基本事實的描述。

就《傷寒雜病論》之中的理論來說:

……風氣相搏,風強則為癮疹,身體為癢,癢者為瀉風,……氣強則為水,……

身體在表層發生搔癢、紅疹等狀況,都有一個標準的生理機制可以解釋,而對於出現「水泡」的現象,根據我的心得,原因在於滿足前提之下的「氣強則為水」。所以,對於身體的局部出現「水泡」的現象來說,都有一個統一的解釋:

身體的局部發生「風氣」的能量與「正氣」的能量,在強度水準上不相上下的狀況時,就會出現「癮疹」的病證。身體感覺搔癢,則是為了要將風氣泄出至體外。在這個氣與風不相上下的前提之下,若是氣又比風的強度稍微高出一些,則身體的局部就會出現有「水」的狀況。而我們常見的「水泡」的狀況,就包含在這個「氣強則為水」之中。

就算成因有各種完全不同的類別,但是,當身體接觸到成因,並且已經開始做出反應之後,只要反應的狀態,亦即「證」是一致的,例如在這裡的例子,是「產生水泡」,那麼,我們的判斷則是「提高身體反應機制的力道」即可。所以,縱使成因並不盡相同,但是因為根據中醫的理念,實為並非針對成因素進行逐一的排除,所以,我們的解決方案並不需要隨著時代,新的成因不斷的被發現而增加或更新。

身體正在排除成因之中所產生的不適的狀態,我們稱之為「證」。只要針對身體有限的「證」來設計處置辦法,自然可以大幅簡化解決方案的數目。按照這個原理來操作,基本上是不會有誤的。這種近乎「絕對」程度的正確性,超越時空的一貫不變,正是《傷寒雜病論》之所以值得我們再三研究的原因之一。

中醫又有「血虛生風」的普遍的原則,因此,只要我們針對:
1.令血不致缺乏。
2.令氣大幅增強。
3.令風泄出體外。
這三項重點來設計辦法,在大方向上,都可以令身體的反應機制的力道,獲得一定程度的增強,不適的狀態,也就是「證」,自然就會隨之減輕。

如果以紫林膏來說,紫草能夠鎮靜少陽能量的反應,解緩不適,當歸則有協助生血的效能,再加上其他由我獨自開發的藥材配伍,能夠進一步的提高身體局部對於津液的補充,以及由津液轉換為正氣的效能,讓氣可以獲得穩定的支援,因此,對於各種「產生水泡」的問題,包括:因為燙傷、香港腳、過度磨擦而起的水泡,甚至就連帶狀皰疹的水泡,都能用相同的辦法處理,也就一點也不奇怪了。

從解決問題發想的角度開始,就有著本質上的不同,造就了仲景經方中醫獨步千年的醫藥理則的寶庫,也是我們窮究一生,不斷研究、追求的至高領域。


★★★讀者必須遵守法令與識禮節,並依循本社團指定之創用CC授權條款。本授權條款允許使用者重製、散布、傳輸著作,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,亦不得修改該著作。使用時必須按照著作人指定的方式表彰其姓名。★★★

2 則留言

  1. 請問寨主:手上或腳上起水泡的原因分別是什麼?
    從以往的講述中,您說香港腳的成因是胃中濕冷,結合本篇博文,請問是怎樣分析而知的呢?謝謝賜教!

    • 無論是手上或是腳上的水泡,生成機制都是相似的。
      我曾經說過,「氣動就是水動」。如果身體的氣機受到干擾,無法順利流轉,就有可能發生氣滯化水的現象。在上則可能形成手上的水泡,在下則可能形成腳上的水泡。當然,若是發生在內臟,還可能出現內臟的水泡。
      若是受到摩擦或是燙傷等外傷,因為大能量轉化為熱能的關係,壯火食氣,皮膚在吸收了熱能之後,阻礙體內能量的流轉,因此發生氣滯的水泡。

      紫林膏之中的紫草,因為有鎮靜的作用,可以暫時把過多而無處可去的少陽能量平復下來,除去能量進一步的加熱刺激。再加上配合上述的的原則,將身體的機轉重新導回到「榮為根,衛為葉」的正常循行體制下,以利氣行,方能解決問題。

      最後,想說的是:這邊的一字一句,都是我自己用鍵盤敲出來的,可不是「山寨」來的啦!

發佈留言